2013年8月26日 星期一

港都生活事-南洋姐妹在甲仙

新故鄉綻放多元文化


   她們來自南洋,隻身一人到台灣落地生根。她們努力融入新故鄉的生活圈,將青春年華奉獻給這片土地。根據甲仙戶政事務所的統計,約有一百位的新移民女性在甲仙定居。從在地產業到社區照護工作,總能看到南洋姐妹們堅毅的身影。而她們的奮鬥歷程,正是台灣作為多元文化融爐的最佳見證。


「我們不是弱勢族群!」

    在來到台灣之前,蘇美玉等南洋姐妹們的生活,與一般花季少女沒兩樣。出嫁前,她們都是父母的掌中寶,幾乎不曾從事農耕等粗活。如蘇美玉在家鄉柬埔寨當老師,沈文香和善淑苹則是金邊城市姑娘,家裡經營生意。

    但來到台灣後,她們變得素面朝天,簡樸衣衫取代了漂亮服飾。工作地點從辦公室及學校,轉移到農田、餐館和工廠。鎮日操勞,如陀螺般轉個不停。「所以剛嫁來覺得是一件錯誤。」蘇美玉苦笑著說。

    儘管在台灣的生活不如最初想像中美好,這些女子仍默默接受了加諸在她們身上的重責,努力適應新故鄉的一切。「可能心裡面有不滿,但家庭責任還是會去做。我不斷告訴自己說,我一定要多認識台灣的字,不要一直靠老公。」現在她們不但能用國台語交談,連國語口音也帶著台灣本土味。

    然而她們卻被很多工作機會排除在外。「之前在芋冰城上班,很多同事覺得姊妹只能做勞力工作,沒辦法做用腦袋的事。」

    但這幾位南洋姐妹用行動證明,她們並非一般人眼中的「弱勢群體」。八八風災後,由於工作機會減少,沈文香和善淑苹各自開了餐館,當起了老闆,專賣家鄉風味。蘇美玉則藉著社區重建資源的挹注,一圓進修夢想。她參與旗美社大辦理的培力課程,一頭栽進社區服務中。目前她擔任關山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,熱衷於照護社區長輩和推廣在地產業。

多文化家庭  是優勢而非劣勢

    「現在社會上覺得說,姊妹的小孩是弱勢的小孩。所以會做很多輔導。例如姐妹的小孩可能餐飲免費。」蘇美玉擔憂地表示,這種福利固然出於善意,但可能讓新移民家庭的孩子被貼上標籤,反過來用異樣眼光看待來自南洋的母親。

    而有時南洋姐妹想教導孩子說母語時,還會被家中長輩阻止。理由是學了也用不著。「可是我覺得媽媽的母國文化,有必要讓小孩去了解。」若是小孩不了解母親的文化背景,以為母親只會說一口不甚標準的國語,可能會因語言隔閡導致親子關係疏離。因此豎立文化兼容的價值觀乃是當務之急。

    「孩子可以去學校學習,但媽媽沒有這樣的機會。」蘇美玉觀察到,不但家庭應讓南洋姐妹引導孩子理解另一種文化和語言,由於孩子是她們最親近的家人,孩子還能反過來成為她們的老師,將在學校所學傳授給母親。這麼做的話,不論是在語言和日常生活上,都能更順利地引領她們適應環境。「這是未來姊妹也需要去努力的部分。」
 

沒有留言: